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9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333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299篇
预防医学   1567篇
眼科学   71篇
药学   130篇
中国医学   79篇
肿瘤学   1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总结中美权威机构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手段。方法 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美国纽约州卫生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网站检索 “结直肠癌”、“筛查”等关键词。根据权威机构推荐的早期筛查方法,进一步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获得技术实施方法、优缺点等信息。结果 比较了结肠镜、结肠CT、钡灌肠造影、粪便隐血试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粪便DNA检测和液体活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优缺点。结论 内镜及影像技术不断完善。各种非侵入性、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不断涌现,并需及早开展临床试验,以满足大规模人群筛查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无缝隙对接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在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空间设置、组织设置、流程设置3个方面实施无缝隙的对接,实现有效防控。结果在上海市首例新冠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续我院共收治疑似新冠肺炎患者53例,确诊患者20例,均实现疑似患者"六不出门"原则,顺利留观,顺利转诊,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结论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无缝隙对接在传染病防控中能够很快切断传染源,将可疑患者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加强防护和管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长宁区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为有效地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长宁区一个建筑工地,所有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核心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了解。结果 艾滋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1.40%,知晓程度较高的人群为男性(OR=2.92,95%CI:1.73~4.93)、“有配偶/性伴”(OR=3.19,95%CI:2.08~4.90)、“四川户籍”(与“浙江户籍”相比,OR=2.03,95%CI:1.14~3.59),知晓程度较低的人群为“31~岁”年龄组(与“51~岁”年龄组相比,OR=0.47,95%CI:0.23~0.97)、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OR小学及以下=0.50,95%CI:0.27~0.91;OR初中=0.36,95%CI:0.21~0.61)。对艾滋病的经性、血液、共用针具和母婴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1.16%,88.02%,80.35%和68.49%;对“蚊虫叮咬”、“共用牙刷、剃须刀”,“一起吃饭”和“共用游泳池、浴缸”等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非传播途径存在一定误区,回答正确率分别为30.81%,51.05%,59.77%和43.95%。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55.70%的对象不愿意和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62.33%的对象对艾滋病患者感到恐惧,不同知识知晓程度对患者的歧视程度不同(P<0.05)。结论 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尤其对日常生活接触的非传播途径;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应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特点,开展针对性宣传,提高知晓率,降低歧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气和营"法外洗方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疼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机制。方法气虚血瘀型偏瘫肢体痉挛疼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治疗组予调气和营汤外治方,对照组:予安慰剂外治方。两组外洗用药每晚睡前浸泡熏洗涂擦一次,每次20 min,每周3次,每2周为1个疗程,持续用药2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肢肌痉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肌痉挛疼痛、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患肢运动功能。且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CHO)、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调气和营"法外治方能有效改善患侧上肢肌痉挛(F=4. 54,P 0. 01)、肌疼痛(P 0. 01),及患肢运动功能的作用(F=10. 33,P 0. 01),且CRP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调气和营"法外治方能有效改善患肢肌痉挛、肌痉挛疼痛及运动功能,且能降低患肢的炎性反应状态,"调气和营法"在脂代谢及炎性微环境方面有待更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清肠解毒方对大肠癌术后复发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出现复发的大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化疗方案均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或者盐酸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观察组加用清肠解毒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AFP、CA 125、CA 199水平与ECOG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AFP、CA 125、CA 199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此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EA和CA 19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ECOG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CO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肠解毒方能够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浓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者认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5和(或)IL-37与CRC的发展有关,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探究IL-35和IL-37在CR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IL-35和IL-37与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191例CRC患者手术病理蜡块的肿瘤组织,与其匹配的非癌组织是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肠癌手术切缘蜡块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将CRC患者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染色,并运用Image-Pro Plus将IHC染色阳性部分定量分析,结合随访结果,探讨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中IL-35和IL-37的表达水平与CR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癌组织相比,CRC组织中IL-35的表达量减少了50%(P<0.000 1)。CRC组织中IL-37的表达量与非癌组织相比增加了40%(P=0.01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癌组织中IL-35(HR=0.39;95% CI:0.16~0.97;P=0.04)的表达水平是CR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IL-35和IL-37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CRC的发展有关,IL-35的表达水平可能是CR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用于实验。实验分正常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和葡萄糖交替处理组(5.5/28 mmol/L葡萄糖)。其中葡萄糖交替处理模拟人血糖波动状态,方案是前12 h内每隔4 h交替培养,后12 h内葡萄糖维持5.5 mmol/L水平,按此循环,共培养48 h。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酶标仪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葡萄糖交替处理组降低HUVEC细胞活性(P<0.01);降低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丙二醛和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P<0.01);增加自噬相关基因Atg4和Atg5的表达(P<0.001)。【结论】波动性高糖可能是先通过诱导HUVEC产生氧化应激,进而使HUVEC产生自噬,最终降低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